编者按: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“芯片”,也是时代渔业的战略性、基础性核心产业。富宁方式11月24-26日,民间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(国际)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(以下称“水产种博会”)即将在广州南沙·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举办。选育水产种博会是走出种业之路最强一年一度的种业盛会,备受行业瞩目。黄鱼值水产种博会举办之际,创新为助力种业振兴行动,丨芯综合展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最新成果,南方农村报推出“芯时代 最强音”专题报道,专访水产种业行业专家及代表企业,敬请垂注!
有“国鱼”之称的大黄鱼,近年来产业发展速度加快。随着网箱布局的整顿和加大加深,大黄鱼养殖加快向健康、高效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从资源濒临枯竭到中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,大黄鱼可以说是种业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。近年来,广东关注了当地的“硇洲族大黄鱼”,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大力进行繁育选育,有望在几年后,在广东开发这一种群。
11月24-26日,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(国际)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即将举办。今年,博览会新增现代化海洋牧场主题,将深入探讨深远海养殖技术,种业发展,产业升级等课题。
大力发展海洋产业,对于大黄鱼产业有什么意义?这个极富产业价值和文化传统的产业,下一步有哪些重要发展方向?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“大黄鱼之父”,福建省宁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家富。
福建省宁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家富
大黄鱼年产量超25万吨
宁德形成地方特色选育方式
《南方农村报》:本届博览会特别突出海洋养殖和海水种业。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产业的优势鱼种,近年来,大黄鱼养殖发展情况如何?
刘家富:目前,大黄鱼是中国养殖量最大的海水鱼,据统计,2022年全国产量超过25万吨,占所有养殖海水鱼总产量的13%-14%,其中有21万多吨来自福建,而宁德市年产量超过19万吨。
近几年,大黄鱼养殖的技术进步明显,特别是开展海上网箱整顿,通过推广环保型塑胶渔排,网箱的进一步“小改大、浅改深”,并对养殖区域进行科学布局调整,使整个产业更加规范有序。
根据观察测算,改造后的养殖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,占海面积更少,但网箱产出更高。原来4-5人养200-300口小网箱(十多平方米规格),一年仅产鱼100-200吨;现在以同样的人力,养10-20口大网箱(数百平方米规格),一年可产鱼600-700吨。去年宁德养殖面积在有所缩减情况下,总产量还增加了1万吨。同时,网箱改大,网衣层次减少,海水流动更通畅,病害减少,降低养殖和食品安全风险,鱼的品质逐步提高。
宁德三都澳海域,新型养殖网箱
《南方农村报》:近年来,大黄鱼种业方面有哪些新进展?
刘家富:大黄鱼在1990年实现了批量人工繁育,1995年实现了养殖技术成果转化,2000年实现了产业化。那时,品种改良的工作虽一直在进行,但效果不好,甚至有人在秋繁时,用整个网箱的商品鱼,不加选择地进行催产。我们指出了这种繁育方法对种业的危害性,并进行了优选亲鱼的科普。
本世纪初,从宁德市的福鼎市前岐镇开始,并在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动下,福鼎市各育苗场每年都从大量2龄养殖鱼中挑选生长快、体形好的个体作为亲鱼。几年后苗种的生长优势开始显现,养殖户争相抢购。后来,宁德全市的育苗场都学习福鼎的方法优选亲鱼,在全市形成业界通行的规矩。
宁德福鼎市,渔民在网箱投放大黄鱼苗
近20年来,经过这种“不究血统、只认优秀”的全新方式选育,使“宁德大黄鱼养殖群体”2龄鱼平均体重从2000年的350克提高到目前的600克,且还在加快中,同时还向体形与抗逆等性状优势扩展。因效果显著,苗种的养殖推广率接近100%,可以说达到了大黄鱼遗传育种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佳效果,实实在在地支撑了占全国80%份额的宁德市大黄鱼产业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黄鱼种业创新之路。在这其中,科普与基层育苗业者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目前,大黄鱼优良性状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。为此我建议,尽快从基因组学方面立项开展研究,进而优化、规范其选育工艺;并把这种和生产紧密结合的选育方式引入到水产种业研究中去。虽然这种方式来自民间,但实实在在改善了苗种质量,价值很大。这样既可增强种业研究活力,又可诊治各种学术造假弊病,能更好推动大黄鱼种业发展。
科技进步助力养殖推广
大黄鱼自然种群恢复亟待重视
《南方农村报》:广东致力于硇洲族大黄鱼研发,并开始扩繁研究。大黄鱼是否适合在广东推广养殖?广东沿海养殖品种很多,却很少有大黄鱼,主要原因是什么?
刘家富:我对广东的海水养殖没做过详细考察,无法评论。但从大黄鱼生物学特性分析,可能是养殖海域环境条件的影响。广东的夏季持续时间长,水温偏高,大黄鱼容易流行各种病害,也影响生长。但在冬季,可以发挥其高水温优势,在福建海域养殖的大黄鱼摄食减少、生长减缓之时,在广东还会大量摄食、明显生长。据此,闽粤两地可以进行大黄鱼的接力养殖。
关于开发硇洲族大黄鱼的消息,我也有听到。驯养当地的大黄鱼种群,可能对当地海域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,广东同行的思路是科学的,我表示赞赏,预祝他们早日成功!
《南方农村报》:当前,广东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,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,您可否从种业方面提供几点建议?
刘家富:首先我认为,开发深远海增养殖是未来海洋渔业开发的主要方向。尤其是“疏近用远、生态发展”的思路,这是符合这一产业发展方向的。但是,开发深远海应有更开阔的思路。
不过就大黄鱼而言,不是理想的养殖对象。大黄鱼鳞片结构松弛,稍经风浪摔打便脱落、皮肤裸露、细菌感染、充血溃疡、衰竭死亡,不适应深远海大风浪环境。开发深远海养殖,应是寻找有食品、工业原料或海洋药物等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新种类,再研究其适合湾外深远海环境的增养殖新模式,要勇于缔造比目前大黄鱼产业更大的海洋生物新产业。我相信,随着开发建设加快,未来海洋上会出现更多新兴产业,可能比现在任何一个海水鱼品种规模都更大,产业价值更高的产业。
大黄鱼增殖放流
《南方农村报》:大黄鱼是我国目前年产量最大的海水鱼类,将来,大黄鱼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您认为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?
刘家富: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,站位也很高。首先,就目前作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产业——大黄鱼养殖产业来说,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就要遵循质量安全、环保、优质、节能、高效等原则,针对包括种业在内的各产业链薄弱环节,进行整改与提升,促进高质量发展,期望建成独具我国特色的大黄鱼精品渔业—“国鱼”产业。
其次,拯救与保护我国大黄鱼资源是我们开展该研究的初心,但大黄鱼资源至今还未恢复。原因有: ①增殖放流苗种数量少,闽浙两省36年来累计仅放流5亿尾;若年捕捞12万吨计算, 综合各方面评估需放流60亿尾才够。②放流海域设置不精准,苗种成活率不高。 ③资源保护不力,定置网、底拖网常年滥捕,偶见零星越冬鱼群即被一网打尽。
对于大黄鱼,目前我们有责任、也有能力,尽快恢复原来年均捕捞12万吨的大黄鱼资源量。为此,我已向农业农村部建议,在原有大黄鱼分布的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省沿海计设10来个增殖点,花3-5年时间,收集当地野生大黄鱼幼鱼培育原种亲鱼、扩繁原种子一代,就地增殖放流。增殖放流后进行严格资源管理、有限捕捞,并留有一定的剩余群体扩繁后代、可持续利用,不用每年放流。那么,广大的黄海南部、整个东海至南海北部的沿海都是我国大黄鱼的海洋牧场。大黄鱼是我国进行增殖放流、恢复资源条件最好的种类。若能实施,可以建立起我国海洋渔业全新模式,还可带动其他海洋生物种类,这对振兴我国海洋渔业和振兴沿海渔村均具有重大意义。
【记者】孙岁寒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